還記得過去十二年來超過4,000個日子,日子有什麼改變嗎?2001年微軟發表Windows XP,當時全台灣的寬頻建置正在起飛,大家開始聚集在網路聊天室尋找同好朋友,眾多正妹從無名崛起,當時甚至連「宅男」這個詞都還沒出現。
2013年的今天,行動裝置的普及,享受美食之前要先拍照、打卡,透過臉書分享生活,還要用即時通訊App聯繫好友,透過網路的分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駭客卻也趁虛而入,連過去不會中毒的手機也無法倖免,病毒擴散速度倍增。
台
灣微軟今(30)日表示,走過12年Windows
XP,將在2014年4月8日光榮退役,帶著十多年的回憶和全球數十億使用者說再見。微軟提醒所有使用者,Windows
XP終止支援服務的到期日進入倒數99天,盡早為電腦升級到至最新的Windows 8.1作業系統與Internet Explorer
11,保護資訊安全。回顧2001年上市的Windows
XP,轉眼間已經陪伴全球數十億的用戶度過12個年頭;科技日新月異,不僅企業組織和其員工使用科技的方式因行動科技的崛起大幅改變,連病毒及駭客的攻擊
手法也推陳出新。
2001年的電腦駭客,大多針對廣大的隨機對象,透過網頁竄改、簡單的拒絕服務攻擊,攻擊的目標只是讓電腦系統癱瘓,藉此
證明個人能力,以讓自己名聲大噪。然而,時至今日,電腦駭客的身份已經轉化為受贊助的專業人士、組織團體,甚至是國家,利用分散式的拒絕服務攻擊、殭屍網
路…等手法,竊取資料 (個資、信用卡資訊)、智財權以及各種機密文件,進而造成組織瓦解或透過黑市交易,以獲得數百萬美元的不法所得。
若
企業認為自己的組織規模太小,不足以引起駭客興趣,很可能正好落入其陷阱。根據全球電信服務提供商Verizon所做的調查顯示,在資安大戰之中,沒有單
位可以倖免,因為有75% 的電腦惡意攻擊是隨機性的,電腦駭客不會特別挑選對象,此外,高達78%
的企業資安保護不足,駭客只需要簡單的技術,甚至不用專業技能或資源就能入侵,導致公司機密或客戶個資外洩。
微軟的資安統計也顯
示,2013年高達93% 的大型企業及87%
的中小企業遭受過安全方面的攻擊,隨著新個資法的上路,企業將可能因缺乏安全更新支援讓駭客有機可乘,導致個資外洩而需擔負未善盡保護之責的法律責任。
Windows XP遭惡意程式感染的機會是Windows 8的21倍,Windows 7遭惡意程式感染的機會是Windows
8的6倍。微軟說,資安威脅防護的第一步,就是具備最新軟體、硬體和作業系統,因此,提供可協助降低和預防網路安全威脅的軟體解決方案一直是微軟優先考量的重點。
微軟從Windows 7到Windows
8.1投入大量資源強化資安技術,讓電腦開機、連網、資料保存到關機都擁有企業等級的安全防護。例如:安全開機和信任式開機、精進的資料防護功能、裝置加
密、BitLocker硬碟加密…等創新的惡意程式防護與資料保護,以及如虛擬智慧卡、動態存取控制…等最新的存取控管。Windows
8.1也為企業用戶帶來更多安全功能,包括:觸控式指紋生物識別、選擇式消除功能、所有Windows版本皆提供裝置加密,以及雲端惡意程式偵測服務等
等。
「新型的資安威脅不斷在演變,因此微軟在保護資訊安全上不曾鬆懈,連安全等級已經非常高的Windows
8,在上市後一年仍隨即推出多項安全更新和強化功能的Windows
8.1,微軟的目標是持續走在前頭,不讓威脅先馳得點。」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表示,「對於企業用戶與消費者而言,持續使用沒有原廠支援服
務的作業系統,僅僅單靠第三方防毒軟體是絕對不夠的,除了個資外洩所導致的損失之外,修復電腦及恢復資料所付出的維修時間與大筆費用更是得不償失。我們建
議客戶盡快升級至最新Windows 8.1作業系統,不但能夠擁有微軟的支援服務,還可以符合員工對於現代工作模式的需求,妥善面對企業未來的挑戰。」
來源:Yahoo
星期三, 1月 22, 2014
星期一, 1月 20, 2014
星期五, 1月 17, 2014
成功兒童主日學的整體概述
作者 陳曼玲 2011.10.23
康妮歐曼(Connie Oman)目前是美國明州伯利恆浸信會的兒童主日學校長,她曾在美國小學裡教導從幼稚園到四年級的學生,有14年的教學經驗。服事兒主(幼小班至八年級)15年來,她特別喜歡服事三到五歲的幼小班。這些純真的孩子隨時充滿活力,盡情玩耍,他們如海綿般吸收聖經真理、背聖經與禱告的能力常讓康妮驚訝與欣賞。
我在美國小學教導幼稚園到五年級的學生有五年時間,並且在教會與康妮一起在兒主服事多年,以下是康妮和我的教學心得分享。
主日學的目的,在於藉由聖經故事的分享,使學生看到聖經中的主角是神。並把神的話語紮根在孩子心中,成為一生的行為準則。另外透過老師們的身教示範,以及和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學習敬畏神、愛神等美好的態度。
因此好的兒童主日學,從上課流程設計、課室管理、創意教學,到老師事前的備課、老師上課的態度、背後的禱告等,每個環節緊緊相扣,缺一不可。以下分別說明。
一、主日學上課流程設計:
瞭解學生的心智年齡與發展階段。年紀小的孩子,注意力時間短,因此安排主日學課程時要穿插不同的單元,每個單元的時間依年齡而有長短之分。例如幼小班孩子的主日學流程可以這樣安排:一開始進到教室與結束前等候父母來帶回時,讓孩子在這段過渡時間(transition time)中自由玩玩具。等到主日學開始,幼小班可以有大約十五分鐘講故事時間。
康妮的幼小班有四十多人,故事結束後,分成六到七人一桌的小組,由小組長發給孩子配合故事的習作本。當孩子在著色聖經故事圖片時,小組長一邊問問題,來幫助他們回憶與瞭解剛才的故事內容,像是:「剛才的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事?」、「圖片中這個人是誰?」、「『聖潔』看起來像什麼?」、「你從這個故事中看到神是怎樣的神?」等等。約十分鐘後,再集合由老師一起帶領唱詩歌。十五分鐘後再回到小組中背聖經節與吃點心。幼稚園的小孩可以延長單元時間到二十分鐘,一、二年級則可以到三十分鐘。
對於年紀大的孩子,過渡時間裡可用趣味活動的方式來取代玩具,像是描述聖經人物的特色來猜是哪一個人物;背誦聖經書卷的順序;在黑板上寫一句聖經節,逐字擦掉來考驗記憶;用聖經節來回答某個問題,如:「你做什麼可以討神喜悅?」,可能的答案有:「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希伯來書11:6)。其他像是把問題貼在桌子底下,讓學生去找出並回答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以有趣的方式,加強對聖經的瞭解與當日課程的學習。
二、創意教學
經年累月上主日學的孩子很容易會說這個故事我聽過了,而覺得無聊。因此配合聖經故事,來設計一開始的「破冰」(ice breaking)或讓孩子上「鉤」(hook)的開場小活動,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加強學習動機。運用五種感覺(five senses):聽、看、聞、觸覺、味覺去設計。例如馬利亞將香膏抹在即將受死的耶穌腳上的故事(約翰福音12:1-8,馬可福音14:3-9),老師可帶一瓶香水,將香水噴在想聞聞看的小朋友手腕上,並提醒他們香膏的貴重與意義。又如耶穌最後上十字架前在客西馬尼園禱告,門徒卻睡著的故事(馬太福音26:36-56),老師一開始可以趴在桌上假裝睡著了,由另一個大人叫他起來,說:「現在不是睡覺的時間,該上課了」。接著老師可以說:「對,現在不是睡覺時間,真抱歉。這提醒了我聖經中的一個故事」,然後開始說故事。
老師說故事時,可以用圖片或任何參考用品輔助。在美國有一種法蘭絨(flannel)做的大型布幕看板,還有一些人物、背景等小配件,老師可以一邊講故事,一邊將人物浮貼在布景上或取下,給孩子一個視覺改變的小舞台。
教導孩子應用聖經真理到日常生活中,也是相當重要的教學。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情境,詢問孩子如何解決,然後老師可以引用聖經來引導孩子思考。例如,在學校遇到欺負你的同學時該怎麼辦?以賽亞書36、37章提到亞述王西拿基立恫嚇猶大國,這個故事可以用來教導孩子如何倚靠神來處理類似霸凌的問題。
三、教室管理:
首先,老師要認定自己是教室中的「老闆」,有權柄來管理學生與掌控教室秩序。老師要自問:「我現在要孩子們做什麼?」。若老師不能擔起掌權的角色,學生就會反過來操控教室秩序。老師要以堅定但慈愛的態度對孩子說話,不用威嚇或嚴厲的口氣。例如,當學生在教室裡橫衝直撞時,老師可以走過去孩子身邊,要他看著你的眼睛,堅定地對他說:「在教室裡要走路,不要跑」,而不要在教室另一頭對那個孩子大喊:「叫你不要跑,有沒有聽到?」。
瞭解與觀察學生的心智成熟度。學生通常會搗蛋,是因為覺得上課無聊,所以要視學生年齡調整教學時間。設計符合年齡的活動內容,使他們覺得有趣。老師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投入,例如老師講故事時,要不專心的學生上台來幫你拿著道具或圖片。若孩子不喜歡回答問題,可以請他叫別的學生回答,總要想辦法讓他參與,他才不會覺得無聊。對於精力旺盛的孩子,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例如我曾看到過動的孩子喜歡敲玻璃窗,老師可以要他改敲柔軟的抱枕。對於不能專心聽故事的孩子,要他坐在老師旁邊。若是孩子真的很吵鬧,由小組長或同工帶到另一個房間或角落,直到他能安靜下來,就可以回到教室。若孩子對別人動粗時,要求他向別人道歉,幼小的孩子若不太能表達,老師可以幫他說:「你若覺得抱歉,說『是』」。
有時孩子哭鬧耍脾氣,老師要鼓勵他用言語表達,或問他問題來協助他釐清自己的情緒,像是:「你覺得玩具被搶走了,很難過嗎?」。對於容易焦慮的孩子,可以把主日學當天的程序寫下來或畫在紙上,讓孩子可以預期下一個活動,以減輕不安感。另外,把孩子的名字放在盒子裡,由老師抽出,讓學生期待被叫到,去做你要他們做的事。
康妮引導學生投入的點子多半來自觀察孩子、嘗試錯誤等經驗的累積。例如她叫學生上台禱告時,太多學生沒被叫到而產生紛爭,康妮就改用以小組為單位,說:「我現在請藍色小組的學生來禱告」,就解決了學生的不滿。另外,上課開始時,老師不要跟學生比賽誰聲音大,來叫學生安靜。康妮會用簡單的手勢引導小孩子跟著她做,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轉移到老師的動作上。當學生都安靜下來時,老師可以說:「我看到你們準備好要上課了」。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班級也有不同的氣氛。老師要在不同的時候用不同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因此營造學生喜歡的上課環境沒有一定的公式。我們也要明白,好老師願意與學生培養好的關係,使孩子能在信任你的環境下安心學習,因此老師付出心力去瞭解學生的態度有多少,能決定孩子願意服從聽話的程度有多少。康妮在主日前,就為學生付出相當多的禱告,在主日當天,先與各小組長一起禱告,也特別與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一起禱告。我真的看到這些「麻煩」的孩子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需要老師長時間的耐心觀察、禱告、與建立關係。
另外,定期邀請不同學生的家長來到教室中,不但可以讓家長觀察孩子如何在教會學習聖經道理,也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在乎其主日學的學習。老師可以詢問家長代禱事項,並當場為這個家庭禱告。因為真正落實聖經真理在孩子生活中的主要推手,還是以父母的角色為重。
四、備課與故事分享
康妮教兒主最大的收獲,就是在備課時,從聖經故事中認識神自己、祂做事的原則、祂的工作。康妮強調,兒主的老師要教導的不只是資訊,而要以情感來詮釋聖經內容。因為兒主老師不是一般學校的老師,只是告訴孩子故事,而是用愛心來把神的福音播種在孩子屬靈的生命中。屬靈的工作要靠神的大能,因此康妮準備教主日學是從前一週前開始,在週間每天把跟主日學故事有關的聖經經文研讀查考,並在禱告中求神先開啟我的眼睛,看到神要我學習的內容。到了主日前幾天,就可以多禱告思考教學方式:如何說故事、如何吸引學生聽、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去傳達。
還有一些聖經中的詞句,也要適當說明。例如在約書亞記中,喇合對以色列探子說:「這地的一切居民,在你們面前心都消化了」。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叫做「心都消化了」、「心消化了看起來是什麼樣子?聽起來是什麼樣子?」等。康妮說用孩子能懂的詞語來講故事是她最覺得有挑戰性的部分。她的方法就是去瞭解他們目前的年齡發展,多觀察孩子如何思考。
另外,老師講故事時,手上可以拿著聖經,並且唸出故事中重要部分的聖經節,讓孩子知道這些故事都是從聖經來的。有次我看見主日學老師問這群五歲孩子:「這本聖經裡面有什麼?」孩子說:「是神的話」。老師又問:「認識神的話要做什麼?」,有個孩子回答:「要愛神」,在一邊服事的我聽了深深地被提醒與感動。因此主日學老師要藉此強調聖經的權威,所有的故事都不是人捏造出來的,而是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給我們來瞭解祂的。另外一個重點是,所有的聖經故事都要引導我們去看到神自己,而不是去崇拜某位英雄人物。例如講大衛與哥利亞的故事時,不是高舉大衛的勇敢,而是要強調神使大衛贏得了勝利。若講到嬰兒摩西被放到籃子裡,漂流在河上,姊姊米利暗在一旁看著的故事,就不強調米利暗是個好幫手,而是神透過她和埃及的公主,救了摩西。坊間的主日學教材通常以人物為中心,因此有人力的教會可自行編寫教材,或是老師也可以參考別人寫好的教材,再適當取捨改變成符合你教學目標的故事,把神為中心的觀念帶入到你講的故事中。
五、混齡班管理
大教會的兒童主日學通常以年齡分班。但是若小教會裡沒有太多的老師或學生,就得把不同年齡的孩子編在一起。其實我曾任教的學校就是兩個年級混班的制度,有些理論推崇這樣的教學模式。訓練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需要,以及小孩子尊重大孩子的領導,使不同年齡成為彼此學習的助力。針對你上課的需要,彈性且機動性將孩子分成不同年齡的兩人一組互動、或是同年齡的小組一起學習,都可以是很好的方式。另外針對不同年齡的需要,在教室各角落設計擺設不同學習活動的區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各取所需來學習。
總結:
上帝看重我們服事的心,而不是能力。因此讓自己倒空成為神的器皿,讓聖靈透過你來說話,平時多觀察與思考有創意的教學內容,並且以耶穌的心來愛孩子,而不要流於重複成功的主日學經驗而失去讓聖靈在你和孩子身上做工的機會。在主日學中,若遇到任何不能解決的突發狀況,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可當場禱告求神的幫助。留意聖靈的提醒與帶領,使你能看到孩子們的需要。
來源:http://www.fhl.net/main/edu/edu110.html
星期六, 1月 11, 2014
有些事「能做不能說」
「不能說」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犯罪,而是因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怕造成溝通誤會或者不正確的溝通,所以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擔任企業主管的朋友陳協理跟我說,最近有些員工的態度讓他快氣炸了!很多年沒看到他這樣生氣了,如果有員工可以讓他這樣怒不可遏,顯然是做了很多無法容忍的事情,甚至犯了企業的許多禁忌,還有不尊重企業倫理……等。等協理喝幾口咖啡怒氣稍微消了一點,我好奇的問,甚麼樣的「態度」會讓你這樣生氣而且耿耿於懷呢?是抗命嗎?協理跟我說,惹他生氣的有幾個新員工,上班不到一個月就跑來跟他反應說:「協理安排工作的時候要注意到我的時間安排,因為我想要有我的生活品質」。「??」我笑到差點被嗆到,就這樣?協理生氣的說:「就是這樣!他的生活品質是他的事情,關我甚麼事?如果我去管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那這生意還要繼續嗎?誰來管我的生活品質呢?」
確實,很多人把「自己的事情」跟「公司的事情」混在一起了,所以認為只要講「清楚」,提出自己的「要求」,對方應該會接受,因為「對我而言這是合理的要求」。可是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好就好,這樣講出來,任何人聽到,尤其是主管,是很刺耳的,不管是否有偷懶閒散的意思,這句話等於是告訴主管:「別安排太多事情給我,也別要求我加班,下班時間我不看Email也不接電話,反正我上班時間會把事情做好,下班時間就都是我的時間。」這是很多人在奉行的上班方式,可能我們會覺得很奇怪,說出來講清楚有甚麼不對?而且可能主管給的壓力與工作量已經造成我的困擾了!
但就是不對,因為上班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之下,權利與義務有對價存在,不滿意這個權利與義務,應該是換一家公司做比較好。「可是我有才能啊!如果公司這種態度,那就留不住人才了!」小A前一陣子也因為工作量關係換了公司,他質疑說:「公司應該要照顧員工的生活!」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小A顯然有大頭症,因為「人才」在當前雖然稀有,但還沒到達嚴重缺乏的程度,公司需要的人才,公司自己有個判斷標準。就像古時候陶淵明是個人才,可是他不想做官,政府也用不了他,這個社會也沒有因此發生太大問題。另外一個爭議的話題:公司應該要照顧員工的生活,這是透過福利與薪資發放來提供的,可是整個大前提是:「公司必須要能持續經營下去」,很多職場工作者對於「公司是否能存活」這件事情沒有直接感受,工作只是一個「take and give」的關係存在,直到中年遭遇到裁員,才開始對於「經營的困難度」有所了解。
但是話說回來,這中間有沒有解決方法呢?答案就是:「能做不能說」。就拿在我面前氣呼呼的陳協理來說好了,他的生活品質如何?當然是很不錯囉,可是他有副總或者大老闆說:「我想過有品質的生活!」顯然是沒有,但他一直在享受生活,他用他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在事業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所以說自己想要什麼,要自己去解決,不是把事情扔給別人,這樣就不夠專業了。
工程師都渴望清楚,甚麼事情講清楚,不過呢,偏偏這世界上越高的管理層級,越需要有「忍耐混沌的能力」。因為越高階層的決策者沒有人告訴他該怎樣做,所以都必須要從片斷的資訊與互動中摸索。我常常勸那些甚麼事情都要求別人「開規格」然後「我才做」的工程師想想,這樣是否就失去訓練自己成為老闆與更高階主管的能力呢?而阻擋這個成長的,只是因為自己「不能忍受暫時的混沌狀態」。
「不能說」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犯罪,而是因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怕造成溝通誤會或者不正確的溝通,所以還是「不要說比較好」。還沒決定的事情,心裡面正在醞釀的決策,都是會讓內心承受壓力的,但是說出來造成的負面因素更多的時候,那就得學習放在心裡面。舉凡公司正在進行的交易,內部需要保密的專案,甚至自己調動資源正在偷偷進行的研發……等,都需要低調熬過幼苗期,等待發芽結果的時候才公開,不然可能這些幼苗禁不起質疑與誤會的摧殘,還沒成長就見光死了。用年輕人比較懂的方式來舉例,交女朋友也是類似的情況,總是要追求到一定程度才能公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能做不能說。
工程師的成長訓練中,對於言語的判斷比較少,所以常常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就拿陳協理的屬下來說,雖然因為他信任協理所以想進行溝通,他認為這個問題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自己的家人,卻沒有想過這樣可能會讓自己的前途打了折扣。「不對,按照你這邏輯,那麼也不能去爭取薪資囉?」小A很不服氣地說。爭取薪資的方式也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直接把「工作內容」與「薪資」之間畫上等號,那麼爭取薪資的過程肯定會讓溝通扭曲,甚至產生爭執,因為薪資是怎樣算都算不清的。所以該做的事情應該是努力充實自己持續成長,而該說的事情應該是「我該做什麼」或者「該學習什麼」。事情要做得扎實,話要說得得體,才能在職場上擁有自己的天空。
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擔任企業主管的朋友陳協理跟我說,最近有些員工的態度讓他快氣炸了!很多年沒看到他這樣生氣了,如果有員工可以讓他這樣怒不可遏,顯然是做了很多無法容忍的事情,甚至犯了企業的許多禁忌,還有不尊重企業倫理……等。等協理喝幾口咖啡怒氣稍微消了一點,我好奇的問,甚麼樣的「態度」會讓你這樣生氣而且耿耿於懷呢?是抗命嗎?協理跟我說,惹他生氣的有幾個新員工,上班不到一個月就跑來跟他反應說:「協理安排工作的時候要注意到我的時間安排,因為我想要有我的生活品質」。「??」我笑到差點被嗆到,就這樣?協理生氣的說:「就是這樣!他的生活品質是他的事情,關我甚麼事?如果我去管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那這生意還要繼續嗎?誰來管我的生活品質呢?」
確實,很多人把「自己的事情」跟「公司的事情」混在一起了,所以認為只要講「清楚」,提出自己的「要求」,對方應該會接受,因為「對我而言這是合理的要求」。可是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好就好,這樣講出來,任何人聽到,尤其是主管,是很刺耳的,不管是否有偷懶閒散的意思,這句話等於是告訴主管:「別安排太多事情給我,也別要求我加班,下班時間我不看Email也不接電話,反正我上班時間會把事情做好,下班時間就都是我的時間。」這是很多人在奉行的上班方式,可能我們會覺得很奇怪,說出來講清楚有甚麼不對?而且可能主管給的壓力與工作量已經造成我的困擾了!
但就是不對,因為上班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之下,權利與義務有對價存在,不滿意這個權利與義務,應該是換一家公司做比較好。「可是我有才能啊!如果公司這種態度,那就留不住人才了!」小A前一陣子也因為工作量關係換了公司,他質疑說:「公司應該要照顧員工的生活!」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小A顯然有大頭症,因為「人才」在當前雖然稀有,但還沒到達嚴重缺乏的程度,公司需要的人才,公司自己有個判斷標準。就像古時候陶淵明是個人才,可是他不想做官,政府也用不了他,這個社會也沒有因此發生太大問題。另外一個爭議的話題:公司應該要照顧員工的生活,這是透過福利與薪資發放來提供的,可是整個大前提是:「公司必須要能持續經營下去」,很多職場工作者對於「公司是否能存活」這件事情沒有直接感受,工作只是一個「take and give」的關係存在,直到中年遭遇到裁員,才開始對於「經營的困難度」有所了解。
但是話說回來,這中間有沒有解決方法呢?答案就是:「能做不能說」。就拿在我面前氣呼呼的陳協理來說好了,他的生活品質如何?當然是很不錯囉,可是他有副總或者大老闆說:「我想過有品質的生活!」顯然是沒有,但他一直在享受生活,他用他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在事業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所以說自己想要什麼,要自己去解決,不是把事情扔給別人,這樣就不夠專業了。
工程師都渴望清楚,甚麼事情講清楚,不過呢,偏偏這世界上越高的管理層級,越需要有「忍耐混沌的能力」。因為越高階層的決策者沒有人告訴他該怎樣做,所以都必須要從片斷的資訊與互動中摸索。我常常勸那些甚麼事情都要求別人「開規格」然後「我才做」的工程師想想,這樣是否就失去訓練自己成為老闆與更高階主管的能力呢?而阻擋這個成長的,只是因為自己「不能忍受暫時的混沌狀態」。
「不能說」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犯罪,而是因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怕造成溝通誤會或者不正確的溝通,所以還是「不要說比較好」。還沒決定的事情,心裡面正在醞釀的決策,都是會讓內心承受壓力的,但是說出來造成的負面因素更多的時候,那就得學習放在心裡面。舉凡公司正在進行的交易,內部需要保密的專案,甚至自己調動資源正在偷偷進行的研發……等,都需要低調熬過幼苗期,等待發芽結果的時候才公開,不然可能這些幼苗禁不起質疑與誤會的摧殘,還沒成長就見光死了。用年輕人比較懂的方式來舉例,交女朋友也是類似的情況,總是要追求到一定程度才能公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能做不能說。
工程師的成長訓練中,對於言語的判斷比較少,所以常常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就拿陳協理的屬下來說,雖然因為他信任協理所以想進行溝通,他認為這個問題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自己的家人,卻沒有想過這樣可能會讓自己的前途打了折扣。「不對,按照你這邏輯,那麼也不能去爭取薪資囉?」小A很不服氣地說。爭取薪資的方式也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直接把「工作內容」與「薪資」之間畫上等號,那麼爭取薪資的過程肯定會讓溝通扭曲,甚至產生爭執,因為薪資是怎樣算都算不清的。所以該做的事情應該是努力充實自己持續成長,而該說的事情應該是「我該做什麼」或者「該學習什麼」。事情要做得扎實,話要說得得體,才能在職場上擁有自己的天空。
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