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26, 2014

Jony Ive:我從 Steve Jobs 身上學到最有價值的就是「專注」

Jobs 在位時,他為蘋果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創造了一條核心原則:專注於打造一流的產品。而現在,根據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的說法,蘋果在 Tim Cook 時代依然遵循這一哲學。


這位很少在公眾露面的設計師最近也接受了採訪,稱蘋果公司的設計流程一直沒有變化,依然保持活力而健康。以下是 Jony Ive 接受採訪的全文。

    關於庫克,還有那「沒變」的蘋果文化

問: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的創新文化是什麼樣的?如果有變化,那麼怎樣變化的?

Ive :在蘋果,創新一直是團隊遊戲。一直是幾個小團隊一起協作的結果。每個單獨的設計團隊都很小。我們一起工作,大多可能有 15 至 20 年了。創新團隊很小,而且非常專注。他們其中的一種特質就是求知欲強,很有好奇心。

說起我做的事情,製造算是在流程末尾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我們製造產品的方式要求和定義都很多。我既設計也製造產品,兩者難以分開。

而這也是 Steve 留下的一部分。這種設計、製造和開發產品的感覺和理解,已經深深根植於蘋果的文化裡頭。產品的形態、材料和工藝,都精妙的連接在一起。除非我們很懂某一種材料 —— 無論是金屬還是塑料,並且理解工藝讓他們如何成型 —— 否則我們永不能開發出最合適的產品形態。

Steve 建立了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觀 —— 而他是在一小個團隊裡面建立了這種價值觀,我很幸運成為其中的一人,而 Tim Cook 也是這個團隊的重要成員,至少已經有 15 ~ 20 年時間了。

我很清楚的記得,當我們還在製造便攜的塑料外殼電腦時,Steve、Tim 和我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建造一個非常輕薄的電腦。在工程的角度,這意味著一系列的挑戰:怎麼樣去運用新的鋁合金材料。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設計,並且重新找供應商合作,還需要聘請一整個新的團隊。

在過去的 15 至 20 年中,我在最具挑戰性和創意的工作中度過了。我非常喜歡談論未來的產品 —— 他們的材料是我們從未使用過的。我們現在已經在新材料上努力了數年,Tim 也極大地參與推進這些涉及新領域和新材料的項目。

經歷了多年,我們這一個團隊已經發展出一種工作方式,充滿活力、健康而且持續增長和演化。

問:與 Cook 一起工作是什麼樣的?你能給我們一些展現他領導力的例子嗎?

Ive :我們每週都會碰面 3 次。有時候這些會議是在他家,有時候是在設計工作室,我們會一起「看」某個具體的產品,以介乎「產品本身的樣子」和「我們設想的產品」之間的心態來看。這就是我作為設計師的任務 ——試著弄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看客觀事物的方式。

我已經和提姆一起工作了 20 年了,我一直很讚賞的是他嘗試理解事物時冷靜的思考,他是會花時間慢慢想的人。

    蘋果專注於產品,並不是一種陳詞濫調

問:你最近也開始領導軟體界面的設計。這是否會改變公司的設計流程?

Ive :我為 UI 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意見。我和 UI 團隊工作的方式也是一樣的,和團隊非常親密。核心的創意是來自小團隊,我們做了一些小變化,但並沒有你們想像的有戲劇性變化。

我從 Steve 處學到最有價值的就是專注。這就是我們正專注的事情:做產品。我真希望我能將「專注於產品」的道理講得更好一些,而且這真的不是陳詞濫調。

這就是你來到這個工作室的原因,就是為了創造你所能創造的最好產品。當你排除了其他目標,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並不重要,例如職位和頭銜,組織的架構,這並不是我們看待同事的角度。

問:當你的投資者和粉絲都在嚷嚷想要看到下一個驚豔的產品時,保持對自己的耐心是不是很難?

Ive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保持耐心都是很難的事情。對於 Steve 來說是,對於 Tim 來說也是。在某些時候,是很難一直專注在產品上的。我們和某些競爭公司的不同在於,我們專注產品,而且專注開發好的產品。

老實說,我並不認為( Jobs 去世後)這裡有任何改變。我的專注點非常窄,因此我不能談論除了設計和產品開發之外的任何事情。當回看過去 20 年,你能感覺到你從事某項非常困難的工作,當你做這工作的時候,你也不知道是否能做成。

我們比較聰明是,只談論那些做成的事情。當你在做某個項目事,你得有決心繼續做下去。因為做新的東西,路上眾多的艱難險阻是常有之事。在某個節點,你是得打個電話說,我們已經盡力了,但這已經違反我們所不能改變的物理定律。

當這艱難的工作變成你的日常,當你被問題和挑戰淹沒,的確是很容易變得不耐心。

星期五, 5月 30, 2014

Windows 7病毒感染率為何高於XP?

微軟最近發表的2013年下半年安全情報報告(Microsoft Security Intelligence Report)中顯示,去年第四季Windows 7的病毒感染率高於XP,而引起一陣騷動。甚至有許多媒體引述該報告說Windows XP比Windows 7還安全。但其實報告中微軟已解釋了此現象源自於去年忽然轉變成惡意程式的Rotbrow。


微軟是以惡意程式移除軟體Malicious Software Removal Tool(MSRT)在每千台個人電腦中所清除的病毒(Computers cleaned per mille,CCM)來計算感染數據,根據該報告,去年第四季Windows 7 SP1被病毒感染的數據為25.9CCM,Vista SP2更高達32.4CCM,反觀XP SP3則只有24.2CCM,Windows 8與Windows 8.1分別為17.3與0.8CCM。

微軟表示,一般而言,不論是客戶端或伺服器端的作業系統,愈新的作業系統被病毒感染的比例愈低,但去年第四季的數據受到Rotbrow的影響,使得Windows 7與Windows Vista的感染率都高於XP。

Rotbrow是一個瀏覽器附加元件,宣稱可阻擋瀏覽器安裝其他不必要的附加元件,在2011年便已現身,但行為正常。不過,微軟去年發現它轉變成惡意程式,不但未能攔截附加元件,還在瀏覽器上安裝更多的附加元件,包括Sefnit殭屍病毒在內。

Rotbrow也讓微軟視窗作業系統在去年第四季的感染率達到第三季的3倍,同時也是造成Windows 7、Vista的感染率高於XP的最大兇手。

若觀察去年第三季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如同微軟所說的,病毒感染率是依照作業系統版本的更新而遞減,從XP、Vista、Windows 7、Windows 8與Windows 8.1的感染率依序是9.5、5.3、4.9、2.1與0.8CCM。微軟還預測,隨著各個安全軟體開始阻擋該惡意程式,預計感染率的數字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微軟並沒有詳細說明為何對於Rotbrow的防禦能力Windows 7電腦比XP還要低。但Rotbrow感染個人電腦的管道不管是透過e-mail或是網頁下載,主要都還是藉由社交工程的方法讓使用者相信它是一個安全的外掛程式而安裝它。換句話說,或許將此數據解讀成Windows 7比Windows XP使用者更容易遭受社交攻擊還比較有意義一些。無論如何,以Rotbrow造成的感染率數字波動來斷定Windows 7電腦比Windows XP更容易感染病毒,絕對是過度解讀了該數據。

至於許多媒體報導將此說成Windows XP比Windows 7還要「安全」,不但曲解了該份安全報告的意義,更是完全誤解什麼叫做資訊「安全」。因為防毒只不過是安全的諸多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並不是全部。特別是微軟在4月停止XP的安全更新之後,隨著本周二微軟例行性更新的釋出,駭客很可能透過其他Windows 版本的安全更新推測出Windows XP的安全漏洞,換句話說,每個最新釋出的Windows 安全更新都很可能是Windows XP的最新零時差漏洞。

持續使用XP將面臨的5種風險

微軟原本信誓旦旦的表示,任何在今年4月8日過後出現的XP版漏洞,都將成為永遠的零時差漏洞。

即使這次微軟基於種種原因,還是釋出XP版的IE漏洞修補程式,但對微軟而言,持續使用XP的電腦使用者,等於是讓駭客對XP電腦取得絕對優勢,不僅可以利用逆向工程,取得更多XP的漏洞,駭客也可以透過XP來設計攻擊程式。XP使用者的電腦安全,已經岌岌可危。

根據微軟資訊安全情報報告書的內容,持續使用Windows XP會有下列五點風險,首先,會有瀏覽網頁(Surfing the Internet)的風險。臺灣微軟表示,在XP停止更新之後,新的XP入侵漏洞和攻擊套件,都可能會在駭客之間被販賣和流通,進而被駭客所利用。因為微 軟不再提供XP持續性的官方漏洞修補與更新,也意味著XP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將持續性曝露在風險之中。

其次,開啟Email 和使用即時訊息(IM)會有風險。臺灣微軟指出,目前有許多的攻擊都會透過Email來發送含有非法網址的釣魚郵件,或是利用即時訊息來發送詐騙的網址。 XP使用者不小心連結並下載到這些網址所夾帶的附件,都可以被植入惡意程式,進而導致讓駭客控制整臺電腦。

第三點,使用外接式儲存裝置,例如行動硬碟或隨身碟等,都有風險。臺灣微軟說,駭客會透過USB隨身碟和其他種類的隨身硬碟來散布各種惡意程式,並 把XP的漏洞極大化,藉此攻擊該臺電腦或系統。第四點,駭客可以利用最新的XP漏洞發動攻擊,最主要造成影響的是,那些沒有使用其他防火牆、強密碼的XP 企業用戶。

最後,則是勒索惡意軟體(Ransomware)會對XP使用者造成威脅,因為勒索惡意軟體,像是去年發生的Cryptolocker,就是攻擊者將使用者的某些檔案惡意加密或,脅迫使用者必須要支付一筆贖金後,該加密檔案才會被解開。

臺灣微軟認為,這類將企業檔案加密的攻擊,將可能會癱瘓中小企業的營運,而當XP支援結束時,缺乏更新的XP作業系統,也可能會讓這種情形更加惡化。



中國中央機關電腦採購禁用Windows 8

中國政府採購中心在上周五(5/16)公佈一項「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重要通知」,說明資訊類節能產品的補充招標規定,所有入圍的計算機產品不准安裝Windows 8作業系統。
此次中國政府補充招標的產品包含了計算機與印表機等資訊產品,其中,屬於計算機類別的為可攜式的計算機(筆電)、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與AIO電腦。補充說明第五條說:「所有計算機類產品不允許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

中國媒體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看法指出,這項規定可能與安全有關。倪光南認為Windows 8採用了不安全的技術架構,經常掃描使用者的電腦,因此很容易進行監控,並曾公開評論政府部門及重要產業不適合採購該作業系統。中國也有其他科技專家表達 與倪光南一致的看法。

倪光南的看法呼應了去年底德國雜誌Der Spiegel的一篇報導,當時報導指稱,美國國安局TAO(Tailored Access Operations)計畫在微軟Windows 植入後門並且會攔截錯誤回報訊息。
另有一說認為這項規定的起因是微軟在今年4月8日終止了對Windows XP的所有技術支援,而截至今年3月,XP在中國的市佔率仍然超過6成,還有超過2億的XP用戶,並有不少政府單位使用XP,這些XP用戶在4月8日之後 若未升級便將籠罩於安全風險中。為了避免未來面臨同樣的窘境,中國政府決定不採用Windows 8。
另一方面,微軟則向媒體表示,他們一直到該通知發布後才知道此一新的中國政策。過去微軟一向積極與政府機關合作,以瞭解政府的採購需求並協助進行產 品評估,對於該通知內含Windows 8的限制感到驚訝,將持續與中國政府進行協商。也有媒體報導指出,微軟表示會持續為政府用戶提供Windows 7,並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評估Windows 8產品。
中國一直在發展以Linux為基礎的各種作業系統,從行動端到桌面端,中國政府未來很有可能大力推動自家開發的Linux作業系統版本,以降低對於不論是Windows或Android等外來平臺的依賴。



星期一, 5月 19, 2014

《廿一世紀資本論》:社會本就貧富不均

知道現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最火紅的作者是誰嗎?不是 J.K. 羅琳,也不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的 E. L. 詹姆絲,而是來自法國的經濟學家皮克提(Thomas Piketty)。

皮克提的《廿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造成亞馬遜頻頻缺貨,目前依舊一本難求。

《廿一世紀資本論》被譽為研究當代經濟與貧富不均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由於其大膽撕下當代權貴階級的假面具,並揭穿資本主義偽善假像,因而在全球政經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彈,也讓皮克提開始被保守人士封殺,並被貼上「馬克思主義份子」的標籤。
  • 《廿一世紀資本論》在談些什麼?為何「靠爸」權貴怕到臉未打先腫?
保守人士之所以對皮克提聞之色變,無非是因為他痛打了保守派人士「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與「世襲權貴」兩大死穴。
首先就貧富差距而言,皮克提認為雖然資本主義本身便會使社會在財富分配上越來越趨於不平等,但一旦貧富差距過大,便會因為資源、知識與財力的懸殊差 距,開始造成社會與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就出用金錢雕刻出來的無能候選人,進而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衝擊。對於皮克提所引發關於貧富不均的熱烈討 論,就連教宗方濟各也在推特上回應:「不平等是社會罪惡之源。」

再者,世襲權貴方面,皮克提直接了當地表示,世上前 1% 的有錢人都不是那些聰明、有能力,並靠自己賺取高薪的人,而是那些靠著家產、土地、世家人脈,光是做在家裡就暴富的一群人。
若是以一百公尺賽跑做比喻的話,一般人就是乖乖在起跑線等著起跑,在這當中有能力跑得越快的人,就能獲得越好的成績。但在所有參賽者之中,有些人的 起跑線卻是在距離終點五公尺處。這些人儘管喊著公平競爭,卻在比賽開始後躺著翻個身就抵達了終點。點出了這項事實的皮克提,自然成為了這些不公平參賽者的 眾矢之的。
  • 來看看紐約時報書評怎麼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Krugman 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寫下了若干評論;以下取自他為該書所撰寫的評論
由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所撰寫的《廿一世紀資本論》造成了一股強烈的震撼。儘管過去有不少經濟學相關的書籍,也曾登上過排行榜冠軍寶座,但皮克提與它們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論點既嚴肅又具顛覆性,並且勇於點出讓許多保守人士感到害怕的事實。
為此,美國企業研究院(AEI)的專欄作者 James Pethokoukis 甚至在美國《國家評論》上呼籲撤下皮克提的著作,否則「(皮克提的理念)將會在知識階層中廣為流傳,造成政經社會大洗牌,進而引發各項政治鬥爭。」然而,最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右派人士似乎沒有任何人能夠反駁皮克提的理論,只能不斷以各種人身攻擊與貼標籤的方式,來進行一些沒意義的回擊。
皮克提不是史上第一位警告大家貧富不均的經濟學家。儘管他以豐厚的經濟史料來證明我們已進入了新的鍍金時代,但貧富不均這件事早已不是新聞了。
然而,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 皮克提打破了最受保守主義人士推崇的迷思,也就是有錢人堅稱他們的財富是自己努力掙來的,也是他們應得的,並且不應該叫他們「百分之一」或「有錢人」,而要感激地稱他們為「工作機會創造者」才對。
  • 但若這些人的財富根本是繼承來的,而不是自己白手起家賺來的呢?
西方社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確實是被一群世襲權貴所統治的,皮克提也在書中證明了我們的政治與經濟正在走回頭路,退回一戰前的鍍金時代(編按:該年代許多人藉由買低賣高賺取暴利而致富,並因此過著與一般人天差地遠的奢華生活)。
那麼,保守派人士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皮克提的理論成為課徵富人稅的理由?答案應該是證明其理論有誤,並推翻他的論點才對,但截至目前為止,除了無止盡的跳針與漫罵,還是沒有人可以推翻得了他的說法。
我想這並不意外。我在過去二十年來曾參與過許多關於貧富不均的辯論會,但從沒見過任何保守派的「專家」,能夠成功反駁那些主張社會貧富不均的理論。答案很簡單,因為現實社會就是貧富不均的
自從 William F. Buckley 等人以干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教學開始,右派人士便不再試圖以理論推翻這些質疑自由市場的人的論點,而是只會玩一些貼上「共產」標籤,或是將他們蔑稱為「集體主義者」等小伎倆。
不過,看著這些保守人士一個接著一個瞎起鬨,倒也是蠻有趣的。除了稱呼皮克提為馬克思主義份子,甚至還說《廿一世紀資本論》是「軟性的馬克思主 義」。看來現在只要提到「貧富不均」,人人都可以是馬克思主義份子。(話說回來,他們好像是真心那樣認為的。最近前任參議員 Rick Santorum 才表示,「中產階級」一詞是馬克思主義份子才會用的,因為,你知道的,種族歧視和階級之分在美國都是不存在的唷。)
儘管美國的寡頭執政者沒有能力反駁皮克提的論點,卻不代表他們的政治生涯即將如履薄冰。相反地,在現在這個年代,他們的錢反而能夠雇到比以往更多的鬼為他們推磨。
然而,思想依舊很重要,因為思想將形塑我們的言行和舉止,而皮克提所投下的這枚震撼彈,則再次證明了右派人士是一群沒有思想的集合

來源:連教宗都說讚的暢銷書《廿一世紀資本論》:社會本就貧富不均

星期五, 3月 07, 2014

華人並不愛家!?(老外看華人)

文章來源:華人並不愛家?! 

我們總以為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然而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有次我和我歐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歐洲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你們中國人並不愛家,並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家庭。你們更愛金錢!”,我愕然。

於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

“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當地,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准來完成的金錢積累。你們平時很少上酒吧,週末也很少度假,甚至週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為這裡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耶誕節你們甚至都不休息,而在海外春節是沒有假期的,聖誕節不帶著孩子去海灘,因為你們會覺得這個時候的機票、賓館都貴,不如趁這個時候做點生意賺更多的錢,等淡季了再出門。”

“所以,你們華人的孩子 盡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地人比起來,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的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你們中國人愛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短暫,你們藉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家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麼算過來的,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就不會為了家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國公司裡有很優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麼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裡工作的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歐洲,你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地人有錢,但沒有人羡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為自己的賺錢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

這篇文章很有道理,把中國現在家庭描述沒有愛,沒有生活樂趣。我們大家好好靜一下,除了錢我們還有什麼?所以離婚率居高不下,夫妻分居二地丶孩子讓老人管等等...。這些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IBM全球高階主管CXO調查:全球CEO看重技術是改變企業競爭價值鏈的關鍵

IBM日前在臺發布全球高階主管調查結果,在20個產業4,183位受訪CXO中,大多認為「讓客戶活 化組織」是企業轉型與未來發展焦點。而「技術」則是改變企業競爭價值鏈、產業與客戶期望最重要的外部力量。在6大高階主管中,全球CEO比其他高階主管, 更看重新興技術對企業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然而,臺灣CEO的重視程度卻相對偏低。

臺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暨合夥人曾江華 表示,臺灣產業正面臨典範轉移與跨業激烈競爭兩大衝擊,在此之際,企業應該要重新定義組織結構、發展策略與投資組合,想辦法運用社群、行動、海量資料分析 和雲端運算等新興技術,驅動企業轉型為客戶主導型企業,來拓展生態圈範圍,並且活化內外部資源,達到轉型發展的目標。

曾江華表示,在國 外,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客戶顧問委員會,並且將客戶影響納入企業組織運作的一環,但類似做法在臺灣還很少見,主要因為臺灣的產業發展,大多聚焦高科技產 業,且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又是B2B,沒有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因此,對終端客戶轉變的反應比較慢。在各個產業中,只有金融業以及零售業的市場反應速度相 對較快。

根據IBM的調查,有4成企業CEO認為,市場競爭來自其他產業或新領域競爭者,尤其當顛覆型業務模式出現時,也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在此前提下,未來3年,將有51%的企業計畫引進新興技術來實現創新,相較於過去3年的43%,這個比例持續增加中。

曾江華表示,儘管企業都認同創新的重要性,但僅有17%的CEO將數位化策略整合到營運策略或產品中。此外,雖然有將近6成的CEO認為,客戶將對企業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力,但卻有三分之一的CEO評估,自己的營運團隊沒有充分了解市場與客戶。


在 企業營運的決策過程中,IBM調查顯示,有55%的CEO認為,業務策略的影響來自客戶,僅次於來自高階管理團隊的78%,而且高於董事會53%以及業務 策略職能44%。CEO期望客戶參與的業務面向,依序是新的產品和服務定義、產品與服務測試、客戶策略與過程制定、業務策略制定、訂價結構驗證、環境與社 交策略制定、產品與服務採購、隱私與安全策略驗證等。

星期四, 2月 13, 2014

星期三, 1月 22, 2014

退役倒數破百!Windows XP明年4月謝幕

還記得過去十二年來超過4,000個日子,日子有什麼改變嗎?2001年微軟發表Windows XP,當時全台灣的寬頻建置正在起飛,大家開始聚集在網路聊天室尋找同好朋友,眾多正妹從無名崛起,當時甚至連「宅男」這個詞都還沒出現。

2013年的今天,行動裝置的普及,享受美食之前要先拍照、打卡,透過臉書分享生活,還要用即時通訊App聯繫好友,透過網路的分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駭客卻也趁虛而入,連過去不會中毒的手機也無法倖免,病毒擴散速度倍增。

台 灣微軟今(30)日表示,走過12年Windows XP,將在2014年4月8日光榮退役,帶著十多年的回憶和全球數十億使用者說再見。微軟提醒所有使用者,Windows XP終止支援服務的到期日進入倒數99天,盡早為電腦升級到至最新的Windows 8.1作業系統與Internet Explorer 11,保護資訊安全。回顧2001年上市的Windows XP,轉眼間已經陪伴全球數十億的用戶度過12個年頭;科技日新月異,不僅企業組織和其員工使用科技的方式因行動科技的崛起大幅改變,連病毒及駭客的攻擊 手法也推陳出新。

2001年的電腦駭客,大多針對廣大的隨機對象,透過網頁竄改、簡單的拒絕服務攻擊,攻擊的目標只是讓電腦系統癱瘓,藉此 證明個人能力,以讓自己名聲大噪。然而,時至今日,電腦駭客的身份已經轉化為受贊助的專業人士、組織團體,甚至是國家,利用分散式的拒絕服務攻擊、殭屍網 路…等手法,竊取資料 (個資、信用卡資訊)、智財權以及各種機密文件,進而造成組織瓦解或透過黑市交易,以獲得數百萬美元的不法所得。

若 企業認為自己的組織規模太小,不足以引起駭客興趣,很可能正好落入其陷阱。根據全球電信服務提供商Verizon所做的調查顯示,在資安大戰之中,沒有單 位可以倖免,因為有75% 的電腦惡意攻擊是隨機性的,電腦駭客不會特別挑選對象,此外,高達78% 的企業資安保護不足,駭客只需要簡單的技術,甚至不用專業技能或資源就能入侵,導致公司機密或客戶個資外洩。

微軟的資安統計也顯 示,2013年高達93% 的大型企業及87% 的中小企業遭受過安全方面的攻擊,隨著新個資法的上路,企業將可能因缺乏安全更新支援讓駭客有機可乘,導致個資外洩而需擔負未善盡保護之責的法律責任。

Windows XP遭惡意程式感染的機會是Windows 8的21倍,Windows 7遭惡意程式感染的機會是Windows 8的6倍。微軟說,資安威脅防護的第一步,就是具備最新軟體、硬體和作業系統,因此,提供可協助降低和預防網路安全威脅的軟體解決方案一直是微軟優先考量的重點。

微軟從Windows 7到Windows 8.1投入大量資源強化資安技術,讓電腦開機、連網、資料保存到關機都擁有企業等級的安全防護。例如:安全開機和信任式開機、精進的資料防護功能、裝置加 密、BitLocker硬碟加密…等創新的惡意程式防護與資料保護,以及如虛擬智慧卡、動態存取控制…等最新的存取控管。Windows 8.1也為企業用戶帶來更多安全功能,包括:觸控式指紋生物識別、選擇式消除功能、所有Windows版本皆提供裝置加密,以及雲端惡意程式偵測服務等 等。

「新型的資安威脅不斷在演變,因此微軟在保護資訊安全上不曾鬆懈,連安全等級已經非常高的Windows 8,在上市後一年仍隨即推出多項安全更新和強化功能的Windows 8.1,微軟的目標是持續走在前頭,不讓威脅先馳得點。」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表示,「對於企業用戶與消費者而言,持續使用沒有原廠支援服 務的作業系統,僅僅單靠第三方防毒軟體是絕對不夠的,除了個資外洩所導致的損失之外,修復電腦及恢復資料所付出的維修時間與大筆費用更是得不償失。我們建 議客戶盡快升級至最新Windows 8.1作業系統,不但能夠擁有微軟的支援服務,還可以符合員工對於現代工作模式的需求,妥善面對企業未來的挑戰。」

來源:Yahoo

星期五, 1月 17, 2014

成功兒童主日學的整體概述

作者 陳曼玲 2011.10.23

康妮歐曼(Connie Oman)目前是美國明州伯利恆浸信會的兒童主日學校長,她曾在美國小學裡教導從幼稚園到四年級的學生,有14年的教學經驗。服事兒主(幼小班至八年級)15年來,她特別喜歡服事三到五歲的幼小班。這些純真的孩子隨時充滿活力,盡情玩耍,他們如海綿般吸收聖經真理、背聖經與禱告的能力常讓康妮驚訝與欣賞。

我在美國小學教導幼稚園到五年級的學生有五年時間,並且在教會與康妮一起在兒主服事多年,以下是康妮和我的教學心得分享。

主日學的目的,在於藉由聖經故事的分享,使學生看到聖經中的主角是神。並把神的話語紮根在孩子心中,成為一生的行為準則。另外透過老師們的身教示範,以及和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學習敬畏神、愛神等美好的態度。

因此好的兒童主日學,從上課流程設計、課室管理、創意教學,到老師事前的備課、老師上課的態度、背後的禱告等,每個環節緊緊相扣,缺一不可。以下分別說明。

一、主日學上課流程設計:

瞭解學生的心智年齡與發展階段。年紀小的孩子,注意力時間短,因此安排主日學課程時要穿插不同的單元,每個單元的時間依年齡而有長短之分。例如幼小班孩子的主日學流程可以這樣安排:一開始進到教室與結束前等候父母來帶回時,讓孩子在這段過渡時間(transition time)中自由玩玩具。等到主日學開始,幼小班可以有大約十五分鐘講故事時間。

康妮的幼小班有四十多人,故事結束後,分成六到七人一桌的小組,由小組長發給孩子配合故事的習作本。當孩子在著色聖經故事圖片時,小組長一邊問問題,來幫助他們回憶與瞭解剛才的故事內容,像是:「剛才的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事?」、「圖片中這個人是誰?」、「『聖潔』看起來像什麼?」、「你從這個故事中看到神是怎樣的神?」等等。約十分鐘後,再集合由老師一起帶領唱詩歌。十五分鐘後再回到小組中背聖經節與吃點心。幼稚園的小孩可以延長單元時間到二十分鐘,一、二年級則可以到三十分鐘。

對於年紀大的孩子,過渡時間裡可用趣味活動的方式來取代玩具,像是描述聖經人物的特色來猜是哪一個人物;背誦聖經書卷的順序;在黑板上寫一句聖經節,逐字擦掉來考驗記憶;用聖經節來回答某個問題,如:「你做什麼可以討神喜悅?」,可能的答案有:「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希伯來書11:6)。其他像是把問題貼在桌子底下,讓學生去找出並回答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以有趣的方式,加強對聖經的瞭解與當日課程的學習。

二、創意教學

經年累月上主日學的孩子很容易會說這個故事我聽過了,而覺得無聊。因此配合聖經故事,來設計一開始的「破冰」(ice breaking)或讓孩子上「鉤」(hook)的開場小活動,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加強學習動機。運用五種感覺(five senses):聽、看、聞、觸覺、味覺去設計。例如馬利亞將香膏抹在即將受死的耶穌腳上的故事(約翰福音12:1-8,馬可福音14:3-9),老師可帶一瓶香水,將香水噴在想聞聞看的小朋友手腕上,並提醒他們香膏的貴重與意義。又如耶穌最後上十字架前在客西馬尼園禱告,門徒卻睡著的故事(馬太福音26:36-56),老師一開始可以趴在桌上假裝睡著了,由另一個大人叫他起來,說:「現在不是睡覺的時間,該上課了」。接著老師可以說:「對,現在不是睡覺時間,真抱歉。這提醒了我聖經中的一個故事」,然後開始說故事。

老師說故事時,可以用圖片或任何參考用品輔助。在美國有一種法蘭絨(flannel)做的大型布幕看板,還有一些人物、背景等小配件,老師可以一邊講故事,一邊將人物浮貼在布景上或取下,給孩子一個視覺改變的小舞台。

教導孩子應用聖經真理到日常生活中,也是相當重要的教學。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情境,詢問孩子如何解決,然後老師可以引用聖經來引導孩子思考。例如,在學校遇到欺負你的同學時該怎麼辦?以賽亞書36、37章提到亞述王西拿基立恫嚇猶大國,這個故事可以用來教導孩子如何倚靠神來處理類似霸凌的問題。

三、教室管理:

首先,老師要認定自己是教室中的「老闆」,有權柄來管理學生與掌控教室秩序。老師要自問:「我現在要孩子們做什麼?」。若老師不能擔起掌權的角色,學生就會反過來操控教室秩序。老師要以堅定但慈愛的態度對孩子說話,不用威嚇或嚴厲的口氣。例如,當學生在教室裡橫衝直撞時,老師可以走過去孩子身邊,要他看著你的眼睛,堅定地對他說:「在教室裡要走路,不要跑」,而不要在教室另一頭對那個孩子大喊:「叫你不要跑,有沒有聽到?」。

瞭解與觀察學生的心智成熟度。學生通常會搗蛋,是因為覺得上課無聊,所以要視學生年齡調整教學時間。設計符合年齡的活動內容,使他們覺得有趣。老師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投入,例如老師講故事時,要不專心的學生上台來幫你拿著道具或圖片。若孩子不喜歡回答問題,可以請他叫別的學生回答,總要想辦法讓他參與,他才不會覺得無聊。對於精力旺盛的孩子,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例如我曾看到過動的孩子喜歡敲玻璃窗,老師可以要他改敲柔軟的抱枕。對於不能專心聽故事的孩子,要他坐在老師旁邊。若是孩子真的很吵鬧,由小組長或同工帶到另一個房間或角落,直到他能安靜下來,就可以回到教室。若孩子對別人動粗時,要求他向別人道歉,幼小的孩子若不太能表達,老師可以幫他說:「你若覺得抱歉,說『是』」。

有時孩子哭鬧耍脾氣,老師要鼓勵他用言語表達,或問他問題來協助他釐清自己的情緒,像是:「你覺得玩具被搶走了,很難過嗎?」。對於容易焦慮的孩子,可以把主日學當天的程序寫下來或畫在紙上,讓孩子可以預期下一個活動,以減輕不安感。另外,把孩子的名字放在盒子裡,由老師抽出,讓學生期待被叫到,去做你要他們做的事。

康妮引導學生投入的點子多半來自觀察孩子、嘗試錯誤等經驗的累積。例如她叫學生上台禱告時,太多學生沒被叫到而產生紛爭,康妮就改用以小組為單位,說:「我現在請藍色小組的學生來禱告」,就解決了學生的不滿。另外,上課開始時,老師不要跟學生比賽誰聲音大,來叫學生安靜。康妮會用簡單的手勢引導小孩子跟著她做,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轉移到老師的動作上。當學生都安靜下來時,老師可以說:「我看到你們準備好要上課了」。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班級也有不同的氣氛。老師要在不同的時候用不同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因此營造學生喜歡的上課環境沒有一定的公式。我們也要明白,好老師願意與學生培養好的關係,使孩子能在信任你的環境下安心學習,因此老師付出心力去瞭解學生的態度有多少,能決定孩子願意服從聽話的程度有多少。康妮在主日前,就為學生付出相當多的禱告,在主日當天,先與各小組長一起禱告,也特別與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一起禱告。我真的看到這些「麻煩」的孩子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需要老師長時間的耐心觀察、禱告、與建立關係。

另外,定期邀請不同學生的家長來到教室中,不但可以讓家長觀察孩子如何在教會學習聖經道理,也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在乎其主日學的學習。老師可以詢問家長代禱事項,並當場為這個家庭禱告。因為真正落實聖經真理在孩子生活中的主要推手,還是以父母的角色為重。

四、備課與故事分享

康妮教兒主最大的收獲,就是在備課時,從聖經故事中認識神自己、祂做事的原則、祂的工作。康妮強調,兒主的老師要教導的不只是資訊,而要以情感來詮釋聖經內容。因為兒主老師不是一般學校的老師,只是告訴孩子故事,而是用愛心來把神的福音播種在孩子屬靈的生命中。屬靈的工作要靠神的大能,因此康妮準備教主日學是從前一週前開始,在週間每天把跟主日學故事有關的聖經經文研讀查考,並在禱告中求神先開啟我的眼睛,看到神要我學習的內容。到了主日前幾天,就可以多禱告思考教學方式:如何說故事、如何吸引學生聽、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去傳達。

還有一些聖經中的詞句,也要適當說明。例如在約書亞記中,喇合對以色列探子說:「這地的一切居民,在你們面前心都消化了」。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叫做「心都消化了」、「心消化了看起來是什麼樣子?聽起來是什麼樣子?」等。康妮說用孩子能懂的詞語來講故事是她最覺得有挑戰性的部分。她的方法就是去瞭解他們目前的年齡發展,多觀察孩子如何思考。

另外,老師講故事時,手上可以拿著聖經,並且唸出故事中重要部分的聖經節,讓孩子知道這些故事都是從聖經來的。有次我看見主日學老師問這群五歲孩子:「這本聖經裡面有什麼?」孩子說:「是神的話」。老師又問:「認識神的話要做什麼?」,有個孩子回答:「要愛神」,在一邊服事的我聽了深深地被提醒與感動。因此主日學老師要藉此強調聖經的權威,所有的故事都不是人捏造出來的,而是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給我們來瞭解祂的。另外一個重點是,所有的聖經故事都要引導我們去看到神自己,而不是去崇拜某位英雄人物。例如講大衛與哥利亞的故事時,不是高舉大衛的勇敢,而是要強調神使大衛贏得了勝利。若講到嬰兒摩西被放到籃子裡,漂流在河上,姊姊米利暗在一旁看著的故事,就不強調米利暗是個好幫手,而是神透過她和埃及的公主,救了摩西。坊間的主日學教材通常以人物為中心,因此有人力的教會可自行編寫教材,或是老師也可以參考別人寫好的教材,再適當取捨改變成符合你教學目標的故事,把神為中心的觀念帶入到你講的故事中。

五、混齡班管理

大教會的兒童主日學通常以年齡分班。但是若小教會裡沒有太多的老師或學生,就得把不同年齡的孩子編在一起。其實我曾任教的學校就是兩個年級混班的制度,有些理論推崇這樣的教學模式。訓練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需要,以及小孩子尊重大孩子的領導,使不同年齡成為彼此學習的助力。針對你上課的需要,彈性且機動性將孩子分成不同年齡的兩人一組互動、或是同年齡的小組一起學習,都可以是很好的方式。另外針對不同年齡的需要,在教室各角落設計擺設不同學習活動的區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各取所需來學習。

總結:

上帝看重我們服事的心,而不是能力。因此讓自己倒空成為神的器皿,讓聖靈透過你來說話,平時多觀察與思考有創意的教學內容,並且以耶穌的心來愛孩子,而不要流於重複成功的主日學經驗而失去讓聖靈在你和孩子身上做工的機會。在主日學中,若遇到任何不能解決的突發狀況,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可當場禱告求神的幫助。留意聖靈的提醒與帶領,使你能看到孩子們的需要。

來源:http://www.fhl.net/main/edu/edu110.html

星期六, 1月 11, 2014

有些事「能做不能說」

「不能說」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犯罪,而是因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怕造成溝通誤會或者不正確的溝通,所以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擔任企業主管的朋友陳協理跟我說,最近有些員工的態度讓他快氣炸了!很多年沒看到他這樣生氣了,如果有員工可以讓他這樣怒不可遏,顯然是做了很多無法容忍的事情,甚至犯了企業的許多禁忌,還有不尊重企業倫理……等。等協理喝幾口咖啡怒氣稍微消了一點,我好奇的問,甚麼樣的「態度」會讓你這樣生氣而且耿耿於懷呢?是抗命嗎?協理跟我說,惹他生氣的有幾個新員工,上班不到一個月就跑來跟他反應說:「協理安排工作的時候要注意到我的時間安排,因為我想要有我的生活品質」。「??」我笑到差點被嗆到,就這樣?協理生氣的說:「就是這樣!他的生活品質是他的事情,關我甚麼事?如果我去管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那這生意還要繼續嗎?誰來管我的生活品質呢?」

確實,很多人把「自己的事情」跟「公司的事情」混在一起了,所以認為只要講「清楚」,提出自己的「要求」,對方應該會接受,因為「對我而言這是合理的要求」。可是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好就好,這樣講出來,任何人聽到,尤其是主管,是很刺耳的,不管是否有偷懶閒散的意思,這句話等於是告訴主管:「別安排太多事情給我,也別要求我加班,下班時間我不看Email也不接電話,反正我上班時間會把事情做好,下班時間就都是我的時間。」這是很多人在奉行的上班方式,可能我們會覺得很奇怪,說出來講清楚有甚麼不對?而且可能主管給的壓力與工作量已經造成我的困擾了!

但就是不對,因為上班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之下,權利與義務有對價存在,不滿意這個權利與義務,應該是換一家公司做比較好。「可是我有才能啊!如果公司這種態度,那就留不住人才了!」小A前一陣子也因為工作量關係換了公司,他質疑說:「公司應該要照顧員工的生活!」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小A顯然有大頭症,因為「人才」在當前雖然稀有,但還沒到達嚴重缺乏的程度,公司需要的人才,公司自己有個判斷標準。就像古時候陶淵明是個人才,可是他不想做官,政府也用不了他,這個社會也沒有因此發生太大問題。另外一個爭議的話題:公司應該要照顧員工的生活,這是透過福利與薪資發放來提供的,可是整個大前提是:「公司必須要能持續經營下去」,很多職場工作者對於「公司是否能存活」這件事情沒有直接感受,工作只是一個「take and give」的關係存在,直到中年遭遇到裁員,才開始對於「經營的困難度」有所了解。

但是話說回來,這中間有沒有解決方法呢?答案就是:「能做不能說」。就拿在我面前氣呼呼的陳協理來說好了,他的生活品質如何?當然是很不錯囉,可是他有副總或者大老闆說:「我想過有品質的生活!」顯然是沒有,但他一直在享受生活,他用他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在事業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所以說自己想要什麼,要自己去解決,不是把事情扔給別人,這樣就不夠專業了。

工程師都渴望清楚,甚麼事情講清楚,不過呢,偏偏這世界上越高的管理層級,越需要有「忍耐混沌的能力」。因為越高階層的決策者沒有人告訴他該怎樣做,所以都必須要從片斷的資訊與互動中摸索。我常常勸那些甚麼事情都要求別人「開規格」然後「我才做」的工程師想想,這樣是否就失去訓練自己成為老闆與更高階主管的能力呢?而阻擋這個成長的,只是因為自己「不能忍受暫時的混沌狀態」。

「不能說」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犯罪,而是因為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怕造成溝通誤會或者不正確的溝通,所以還是「不要說比較好」。還沒決定的事情,心裡面正在醞釀的決策,都是會讓內心承受壓力的,但是說出來造成的負面因素更多的時候,那就得學習放在心裡面。舉凡公司正在進行的交易,內部需要保密的專案,甚至自己調動資源正在偷偷進行的研發……等,都需要低調熬過幼苗期,等待發芽結果的時候才公開,不然可能這些幼苗禁不起質疑與誤會的摧殘,還沒成長就見光死了。用年輕人比較懂的方式來舉例,交女朋友也是類似的情況,總是要追求到一定程度才能公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能做不能說。

工程師的成長訓練中,對於言語的判斷比較少,所以常常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就拿陳協理的屬下來說,雖然因為他信任協理所以想進行溝通,他認為這個問題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自己的家人,卻沒有想過這樣可能會讓自己的前途打了折扣。「不對,按照你這邏輯,那麼也不能去爭取薪資囉?」小A很不服氣地說。爭取薪資的方式也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直接把「工作內容」與「薪資」之間畫上等號,那麼爭取薪資的過程肯定會讓溝通扭曲,甚至產生爭執,因為薪資是怎樣算都算不清的。所以該做的事情應該是努力充實自己持續成長,而該說的事情應該是「我該做什麼」或者「該學習什麼」。事情要做得扎實,話要說得得體,才能在職場上擁有自己的天空。

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